洪武二十五年,繁华的京师金陵城被一层浓重的肃杀阴霾所笼罩。沈逸,原本是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一名对明史极度痴迷并且精通古武术的青年。
在一次满怀期待地参观博物馆时,不知怎的,他莫名触碰到了一件神秘的古物。刹那间,只觉天旋地转,待他再次回过神来,竟不可思议地置身于这风云变幻的大明洪武年间。
彼时,大明的经济制度已然颇具规模,其根基深厚稳固并且管控极为严格。首当其冲的便是那重农抑商的政策,田赋乃是财政的根本所在,依照亩数进行征收,官田的租赋沉重,民田的则稍显轻缓。
田间的阡陌纵横交错,农户们日复一日地春种秋收,不辞辛劳地辛勤劳作。每当交纳赋税之时,粮长肩负着督收的重任,将本地所产出的糙米、小麦等依照规定的数额汇聚一处,小心翼翼地运送至官仓。
而在仓廪之外,簿记官手持册子仔细清点,手中的秤砣严谨校验,确保颗粒归仓之事绝不容许有丝毫的马虎,所有这一切,只为了能够充实朝廷的库藏,有力地支撑起军政方面的巨大开销。
而商业尽管受到了抑制,却也有着自身的规则制度。市肆主要集中于坊市之中,在金陵城的繁华地段,东市、西市可谓是热闹非凡,然而却依然依照特定的时辰开启和关闭。
拂晓时分,坊门缓缓开启,众多的商贩们纷纷挑着担子、推着推车蜂拥而入,布帛、陶瓷、茶叶、药材等各类货品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然而,无论是行商还是坐贾,都需要在官府进行备案,领取市籍,并且严格按照章程纳税,绝对不得私自哄抬物价、缺斤少两。
市舶司的官员常常穿梭于其间,严密地严查各类违禁交易,以防海外私货混入、铜钱外流。
海外贸易仅仅限于官方主导,自郑和下西洋之后,官营的船队满载着丝绸、瓷器扬帆远航,归航之时则携带回异国的珍宝、香料,丰厚的利润统统归入了皇家的内库。民间若有私自出海营商的人,一旦被查获,必将受到严惩,绝不宽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