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 年,南方那片山区仿佛被一块巨大的湿抹布捂住,天空总是湿漉漉的,雨雾常年盘踞,给这片土地笼上一层朦胧的纱。15 岁的冯琦,站在初三的人生岔路口,内心被不想读书的念头填得满满当当。
那时的冯琦,正处在疯长个子的阶段,学校的饭菜却总也填不饱他的肚子。学校规定三两米才能换三两饭票,别的同学一张饭票就能吃得差不多,他却两张都不够。每次打饭,看着那点饭菜,他都觉得自己像一只永远吃不饱的瘦猴子,被饥饿折磨得身形愈发单薄。与此同时,村里一些年龄相仿的孩子早早外出工作挣钱的消息,像磁石一般吸引着他。大人们茶余饭后总会聊起,邻居家的谁谁谁汇了多少钱回来,谁谁谁在外面混得风生水起,这些话语在冯琦心中种下了向往的种子,他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羡慕与憧憬,觉得只要不读书,出去打工就能过上潇洒的生活,这种想法让他越来越抗拒校园,觉得读书毫无意义。
冯琦有个大他两岁的姐姐,也是早早放弃学业外出打工了。他时常收到姐姐的来信,偶尔也会去别人家接姐姐的电话。从姐姐的字里行间和话语中,冯琦了解到一个与山区截然不同的世界:那里有高耸入云的大厦,有车水马龙的街道,有无数新奇的事物。这让从小在山里长大,抬头只能看到连绵山峦的冯琦,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渴望,他渴望走出大山,去看看那些高楼大厦,去亲身体验一下姐姐口中繁华热闹的生活。
回想起姐姐,冯琦心里总是五味杂陈。当年,家里穷,没办法同时供两个孩子上学,重男轻女的父亲最终选择让冯琦继续学业,而成绩优异的姐姐,在初二结束后,只能无奈地告别家乡,踏上打工之路。在那个年代的农村,家家户户经济条件都差不多,孩子能上到初中毕业,已然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继续读高中更是一种遥不可及的奢望。村里的孩子大多初中毕业后,就结束了学业,各自踏上不同的人生道路。
或许有人会疑惑,这么小的年纪,不读书能干什么呢?老话说得好,穷人家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