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在路上

寻觅,在路上

作者: 梧桐栖Lovelife3

其它小说连载

小编推荐小说《寻在路上》,主角秦牧秦悦情绪饱满,该小说精彩片段非常火一起看看这本小说吧:主角是秦悦,秦牧,郝玉的职场婚恋小说《寻在路上这是网络小说家“梧桐栖Lovelife3”的又一力故事充满了爱情与冒本站无广告TXT全精彩内容欢迎阅读!本书共计8941311章更新日期为2025-04-10 11:27:40。目前在本网上连载小说详情介绍:6080003代随着建国初改革开奔赴小3个不同时在成求婚工生活以以坚善勤拼不断寻觅完善生活的意婚姻的意工作的意人生的意一步步成就更好的自我与人生

2025-04-10 22:14:12

“老秦大爷,过年好啊,来给您磕头了啊……”。大年初一的早上,天刚蒙蒙亮,老秦一大家子,正围坐在一起吃开年饭,听到喊声,赶忙放下碗,起身迎了上去,三个半大小子,自小就喜欢热闹,也跟着跑出去了,刚到门口,只听那位来拜年的大叔,哈哈大笑起来,“哎呦呦,老秦大爷,您这对联咋贴的头朝下啊,字都贴倒了…….”

老秦大爷不识字,对联是请别人写的,贴的时候,识字的大小子正好不在家,他想着过年贴对联,只要是红纸黑字,是那个喜庆的意思就行,就随手贴上了。没曾想,还真有人喜欢读对联。顿时脸就红了,尴尬的把头扭向一边。二小子最调皮,一听,乐颠颠的跑过去,要一瞅究竟:“头朝下,是吗?头朝下是啥样?我看看,嘿嘿,头朝下,好玩,不过还是红字黑字,看着是对联就行,反正它不认得我,我也不认得它……”一旁的大小子已七八岁了,他默默的低下了头,心里暗暗憋了口气,“我今后一定要好好认字,学写毛笔字,再也不用别人给写对联了,再也不让爹因为不识字,对联贴倒的事再发生。”一幅贴倒的对联,在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心里种下了,上进与不服气,在另一个孩子心里种下了,随意与乐呵。

话说,老秦家居住在建安南里,这里曾是历史悠久的三国故地、六朝古都。素有“天下之腰脊、中原之噤喉”之称誉。 “铜雀春深锁二乔”,古老的铜雀台就坐落于此。‌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古邺建安曾在春秋战国时期,是那般鼎盛繁华。只是随着时代变迁,起起伏伏,曾经的辉煌覆盖不了如今的贫瘠。

那是1963年的春节。年三十吃年夜饭前,家家户户要把对联贴上。秦家也不例外。托人写好的对联,秦家老爷子忙乎了一天,头天黑前,也把对联贴上了。虽说家里七个孩子,但只有他和大闺女挣工分,老秦媳妇虽然比老秦年轻十来岁,可因为生养多,加之营养不良,身体一直很弱,常年卧床不起。两个人的工分,怎么省也够不了9口人的温饱。但毕竟要过年了,还是要勒紧裤腰带,好好过个春节啊。年夜饭的玉米糊糊比平常稠了不少。调皮的二小子童言无忌的拖着长音喊道:“过年了,过年了,过年就不用喝像蛾尿那么稀的粥了…..”大人们听了,也乐得乐呵呵的笑了。

确实,这一年粮食不够吃,净吃煮红薯,喝稀稀的棒面粥了。过年能吃上棒面饽饽,喝上酱酱的糊糊,已是很满足了。除夕夜可以睡个吃饱饭的觉了。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虽然吃完饭了,可往炕上一躺,肚子就咕噜咕噜直响,睡也睡不着,直到困得不行了才能睡着。

吃得好,睡的好。年初一的早晨,要看谁起的早。起得越早,这一年越精神。孩子们打小被爹娘这般教导,信以为真。年初一的早上,自是起得早。穿好衣服洗把脸,就忙着烧水煮饺子了。饺子还没吃完,就听有人在门口喊:“拜年了……对联贴倒了……”。于是就发生了开篇的那一幕。

这中原大地上,世世代代生活的人们,任岁月变迁,时光流转,勤劳、善良、朴素的品德却一直生生不息。老秦家9口人,4个闺女,3个儿子。大小子叫秦牧,二小子叫秦双,三小子叫秦海。三个孩子,三个品性。还真是应了那句俗话“三岁看到老”。老大上进要强,老二调皮随性,老三踏实肯干。他们还有一个姐姐,三个妹妹。大姐比秦牧大10来岁,其实是中间还有一男孩,一女孩,由于吃不好,也没钱给看病,都不幸夭折了。秦牧做为家里最大的男孩子,承担的责任自然就多些。大姐虽然个子不高,不大爱说话,但干活儿是一把好手。老秦媳妇体弱多病,合作社的工分,都得靠他自己。老秦虽老实,但很勤快,每天早出晚归,一刻都不敢歇,可即便这样,这一家九口人还是很难糊口。他盼着孩子们快快长大。

孩子们小时候是天真无邪的,是无忧无虑的,虽然穿着打补丁的衣服,吃着粗糙的粮食,但却丝毫影响不了他们去找乐子。大小子秦牧,好学,没钱买纸和笔,他就用小木棍,在沙土堆里写字。要不就用石头块,在地上划来划去。老二老三调皮馋嘴,镇上有个食品店,其实是个屠猪场,他俩没事就去食品店看人家屠猪,炖猪肉。偶尔师傅们心情好,就赏他俩两块肉,解解馋。一来二去的,老二吃的胖嘟嘟的,也因此有了个绰号“胖子”。老三像跟屁虫一样跟在二哥后面,也学猫画虎,乐不思蜀。

三年自然灾害,虽然吃不饱穿不暖。但对于老大秦牧来讲,能读书写字也是极好的。只是因为家里太穷了,老是穿着打补丁的衣服,他很少与绝大多数的同学玩,只与另外一个男孩玩。男孩叫靳宝,家里只有一个妈妈和哥哥,也是穷的叮当响,靳宝老实巴交的,对秦牧却是言听计从,形影不离。要说这靳宝为什么对秦牧死心塌地的,这中间还有点小故事。

端午节前的一天,中午放学回家,因午饭没吃饱,两人饥肠辘辘,垂头丧气的走在上学的路上,无意间发现路边的小麦麦粒,已鼓溜溜的,搓一把麦粒,将麦粒皮吹落之后,鼓溜溜的麦粒放进嘴里,嚼起来,甜甜的,可好吃了。他俩像发现了新大陆似的,搓了一把又一把,直到饥肠辘辘的肚皮心满意足。于是开开心心的上学去了。

谁知刚上一节课,就被揪到校长办公室。原来老农发现自己地里的麦穗都光秃秃的了,寻声觅迹的找到了学校,有孩子嘴快,很快校长就知道是他俩干的了。靳宝吓坏了,吓得一声不吭,秦牧倒很讲义气,大包大揽的承认都是他自己干的。即使校长很严厉的批评他,他都没有把靳宝供出来,校长问他为什么偷麦子,他真诚的解释道,“不是偷,是借,是因为太饿了,发现麦粒是甜的,我就想着先借点填饱肚子,好好读书,等我将来长大了,会种好多麦子给家里吃…….”校长看这孩子倒也诚实,也知道三年自然灾害,大家的难处,也就不批评他了。临走时,还给了他半个饽饽。

这件事对秦牧的收获可不小,一是彻底信服了靳宝。靳宝自此之后对他更是唯命是尊;二是为他以后娶媳妇也留下了很好的印象。那位校长后来是他的姐夫,媒人打听他的为人时,校长美言不少。三是后来他有了孩子之后,还教孩子们,烤嫩麦粒吃,也是一种乐趣。当然是用自家地里的麦子。

三年自然灾害的日子不好过,总算一天天挨过来了。肚子吃不饱倒在其次,只要能读书学习也是极好的。秦牧在心里一直这样对自己说。可是后来,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突然从某天起,学校整个变样了,到处是大字报,老师也不上课了,学生也不学习了,天天就写大字报,贴大字报。批斗这个批斗那个。秦牧其实也不懂,到底发生了什么,到底谁对谁错,唯一享受的是写大字报还能练字……只是那时候,老师被莫名其妙的,批斗成“臭老九”,也没什么心思去好好讲课了,可怜那个时期上学的孩子们,也没能学到什么文化。

等他上初三的时候,两个弟弟,三个妹妹也都上学了,原来可以帮着家里挣工分的大姐也出嫁了。父亲无奈之下,只能让他辍学了。他心里虽然有一万个不愿意,可面对残酷的现实,他也只能忍痛割爱了。于是刚满15岁的他,也开始下地挣工分了。

干了一段时间之后,他发觉社员里有两个人的活最轻松,一个是大队长,一个是女会计。大队长是村上的解放军子弟,最羡慕的是,他时刻挂在军绿上衣口袋里的,英雄牌钢笔。大家都干活,只有他在那里,手里拿个笔,转来转去,一会儿让这人弄这个,一会儿让那人弄那个,一会儿画一画,一会儿写一写,好不悠哉。

女会计都40多岁了,每天临收工前,通报工分时,也是大家对她义愤填膺的时候。也许是岁数大了,每天登记大家的工分,她都记得不对,总是出错。因为涉及家家户户的口粮和温饱,大家对此当然关心,稍有差池,就对她埋怨不止。她也是不争气,总也改不对。

有一天,老刁大伯,急赤白咧的,冲她大声嚷嚷起来;“你看看你,怎么记得呀,我们家,加我家那两个半大小子,我们一家4口人出工分,你怎么就少一个人的呢……”?女会计也不甘示弱地说:“我咋记错了,你看看,你家那两半大小子,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也没干多少,还有,您媳妇,也是三天两头就头疼了,脑热了,也没出多少工啊……”。老刁大伯继续不服气的说:“我知道他们有时没出工,但我要说的是,你这工记的少了,你看看,我自己这小本上记的,明明是22个,你怎么才记了14个呀……”。大家都过去瞅热闹,秦牧也跟着过去了,可惜那些大伯们都是大字不识一个,也看不明白,就七嘴八舌的议论不纷。秦牧就自告奋勇地说:“我来看看,我来看看吧”。老刁大伯和会计就纷纷把所记的账,给他核对。只见秦牧把两个小本放一块,又加上自己手里还有个小本本,来回对应了一下,就胸有成竹的说:“我也有记工的小本本,我把我这个本本跟老刁大伯和大姐的账对了一下,我觉得就是大姐记漏了,××那天,老刁大妈出工了,要不你们也看看……”。说完他把三本账一起拿给大队长看。大队长,拿过来一看,不禁大吃一惊,只见秦牧的那本账,字写的工工整整,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禁对他刮目相看。他最后拍板就按秦牧记的来。这下,刚刚17岁的秦牧在他们那个大队,就小有名气了。

大队长发现秦牧脑子好使,账算的很清楚,还写的一手好字,就说让他当几天会计试试。谁料这一试,还真是一把好手,账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字也写得漂亮,深得大队长喜欢。于是他这个小会计,算是稳稳当当的当上了。

老二依然保持着他的爱好,每天得空就带着老三去食品店看人杀猪,弄熟食。一来二去,他和老三,一个学会了宰猪,一个学会了炖熟食。并且,青出蓝而胜于蓝,竟成了一辈子的营生。

老大秦牧在这期间,还跟着一位木工师傅学会了木工活儿。桌椅、柜子他都做的有模有样,还会给盖房的人家弄房架子。大家逢人就夸秦牧,聪明手巧。

转眼18了,部队招兵入伍。秦牧想去当兵。可大队长觉得他会计做得挺好的,一旦当兵入伍,没有更顺手的会计可用,介绍信就一直推脱着,不给开。秦牧心里像种草了一样,一心想当兵入伍。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他竟毛遂自荐的去了县招兵办。在厕所旁边等了2个多小时,终于见到了招兵办主任,向领导表达了他强烈的当兵意愿,并陈述了自己的在大队工作的兢兢业业。招兵办的主任,瞅他勇气可嘉,而且人也精神帅气,思路清晰,是个可塑之才,就破例批准了他入伍。直到入伍送行,带上大红花的那一刻,大队长、村支书甚至包括秦老爷子,都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心想,这小子咋这么能耐,还能直接通过招兵办,特批入伍。村里的乡亲们都只羡慕,老秦家有出息了。

秦牧这一当兵就是5年。邻村3里地,有家姓郝的人家。家里有5个孩子。最大的姑娘与最小的姑娘相差了20多岁。大姐夫就是秦牧的小学校长。大姐都结婚生孩子了,小妹妹才出生,小妹妹与大外甥同岁。这小妹妹虽小,却生的很美,白白净净的,眼睛大大的,双眼皮,也有一个好听的名字,郝玉。只可惜,她刚满3岁,母亲就去世了。大姐和大嫂将她养大。可想没妈的孩子像根草。为了讨大嫂开心,她小小年纪,自己还是个小孩儿,就看着带着大哥家的女儿。这小侄女也就比她小两岁。看到嫂子给小侄女买新衣服或好吃的,她瞅着眼馋也不敢说出口,只能在心里默念自己快快长大。在这个家里,她吃的最少,活却干的最多,做饭洗衣服,放羊、捡柴火…….有次,她小小年纪背着重重的柴火回家,不小心摔倒了,扭了腰,也不敢跟哥哥嫂嫂说,就靠自己慢慢恢复养着,落下了腰疼的毛病。

即使在这样的环境里,郝玉依然很善良,很勤快,很朴实。只是有些隐忍,总想着吃亏是福,总是委屈自己,成全别人。日子虽难,但好在哥哥姐姐对她很好。在她心里,大姐,大哥就像是过世的父母一样照看着她。俗话说,有苗不愁长,她就这样顽强的长大了,长成了亭亭玉立的姑娘了。

话说秦牧入伍当兵之后,很是开心。部队确实是一个锻炼人的好地方。他在部队学会了包饺子,下象棋。因写得一手好字,脑子也聪明,还勤快,很快被提升为班长、排长。后来,大家慢慢知道他还会一手好木工活儿。首长都邀请他给家里打柜子和餐桌。部队的生活虽然苦,却很充实。

转眼快要复原了。他坐如针毡。因为秦老爷子写信跟他说,老二秦双要娶媳妇了,家里仅有的一块宅基地,先得给他盖两间房,好娶媳妇。得让他自己想办法解决自己的终身大事,还有宅基地的事。秦牧即使心里不愿意,也不能说什么,谁让他是老大呢,谁让他的对象还没影呢。因为这事,他在部队上待着,再也不像以前那么踏实了,整天就想着回家置办宅基地和托人说媒娶媳妇。

终于申请下来回家探亲了,他归心似箭,马不停蹄的就回了家。寻摸宅基地,原来的大队长也算是帮了大忙。寻来寻去,最后选在离老家宅基地不远的地方,只是仅两间房的平地,周边都还是坑坑洼洼的深坑。唯一吸引人的地方,也是最重要的地方就是价钱便宜。秦牧能支付的起。于是三下五除二,就把宅基地买下了。

接下来是相亲。见了几个女孩,秦牧小伙子倒是都相上了,只是女孩家一听家里还有一个体弱多病的母亲,2个未结婚的弟弟,还在上学的2个妹妹,人家就不愿意了。直到那天媒人让他见了郝玉。真的是有缘千里来相会。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两人一见面就对上眼了。秦牧对郝玉十二分的满意。郝玉刚开始还有点嫌弃秦牧168的个子有点矮,可是后来哥哥说,男人168算中等个,关键是他勤快,脑子也灵活,将来过日子错不了。其实是大嫂眼瞅着郝玉越来越大了,早点嫁出去,家里也能少一个人的开支。于是他们就算定亲了。

秦牧满心欢喜的回部队了。原以为这趟探亲回家,一下子敲定两件大事,心满意足了。只是后来断断续续的才知道,他回家休探亲假这期间,部队也正对他进行提干审查。秦老爷子也不懂这些,也没告诉他这些。不过秦牧对提干也没多想。许多年以后,在备受生活之苦的时候,秦牧在给孩子们讲他当兵的光荣岁月时,曾笑称:“当初,爸爸要是被提干了,就可能认识不了你妈了,也就没有你们几个小萝卜头了,或许这就是命吧。你妈很好,虽然识字不多,但勤劳肯干,你们三个孩子,她一个人带大,没磕到,没碰到,没烫着,很不容易,能娶到她,是我这辈子的福气……”。

探亲回部队后的秦牧,一直坚持给郝玉写信。每次他都用心用毛笔字写楷书,给郝玉写信。那些字写的真好。郝玉识字不多,每次请哥哥帮他读信,哥哥看到信,总是啧啧赞叹不已:“瞧,我这妹夫,真不错,这毛笔字,这楷书写的真好……”他们就这样鸿雁传书一年多。直到秦牧复员。

秦牧复员时,无论是战友还是首长都很是不舍。尤其首长,为了表示对他做家具的感谢,首长特意给他送了辆飞鸽牌自行车和英雄牌的钢笔。这两个礼物,对于秦牧来讲都是极珍贵的礼物。秦牧与郝玉结婚时,可谓一穷二白,不过首长送的那辆自行车,也是他结婚,最拿得出手的礼物了。郝玉因父母早逝,由哥嫂抚养,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她早早的就学会了纺棉花织布;织布织的又快又好;针线活也很娴熟,所以秦牧又特意托战友,给她置办了一台缝纫机,做为结婚礼物给郝玉。

婚礼虽然很简单,但丝毫没有影响他们婚后的幸福生活。秦牧勤快灵活,郝玉善良体贴。秦牧也很疼爱郝玉。郝玉由于从小吃不饱活干的也多,她小小年纪因背柴火,扭了腰,也没人张罗给她看,她就落下了腰疼的毛病,还低血糖爱晕倒。嫁给秦牧后,秦牧靠着自己既会木工活儿又会瓦工活儿,一刻不闲着,攒下钱来,就想方设法,东奔西走的给郝玉看病。功夫不负有心人,郝玉的腰疼和头晕的毛病也越来越轻了。

秦牧与郝玉结婚后,喜欢时事政治的他,给他们的小家庭,也照着国家的五年规划,制定了他们那个小家庭的五年规划。第一个五年规划是80-85年,他们要把宅基地周边的大坑给填平;第二个五年计划是85年-90年,他们要把三间房翻盖;第三个五年计划是90-95年,要把女儿供出去上学;第四个五年计划是95-00年,要把两个孩子供出去上学;前三个五年计划都如期实现;到第四个五年计划,赶上两个孩子生病,他们心情苦闷,一心扑在孩子们治病看病上,小家庭的五年规划有些断档;好在他们不辞辛苦,尽心用心,两个孩子的病都治好了。00年后,他们的小家庭才逐步回归正常,92年翻盖的房子才顾上装修……

虽然人常说,“少年不知愁滋味”,但在困苦的生活面前,穷人家孩子真的是早当家。而且不同的孩子心性不一样,秦牧作为家里的长子,生活的困苦,早早的就在他小小年纪的心灵里,种下了强烈的责任心,和不服输,得改变、上进的种子。老二就好点,因为凡事上面有哥哥姐姐顶着,他就比较乐呵,随性,能做到少年不知愁滋味。

而父母早逝,从小跟在哥哥嫂嫂身边长大的郝玉,再加上哥嫂还有6个孩子,寄人篱下的生活环境,悄无声息的,潜移默化的,给郝玉幼小的心田,埋下了勤快、善良、委曲求全,吃亏是福、隐忍、悲观的幼芽;

随着建国初期成长起来的秦牧与郝玉,寻觅追求的,从最初的吃不饱肚子,穿补丁衣服,住土胚房,徒步走路,到吃上馒头米饭,穿上新衣服,住进砖瓦房,骑上自行车,这些最基础的,物质生活的美好追求;到精神与文化生活方面,从看红灯记、沙家浜,翻身农民把歌唱,到朝阳沟,喜盈门,越来越丰富的娱乐文化;他们没有更多的奢求,只愿日子能一天比一天好就行。

他们没有更多的,更奢望的愿望,只要比现状稍微好一点,他们就很满足。他们把更多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们能过的比他们好,不再承受他们承受过的苦。

结婚后赶上改革开放的浪潮,虽然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黄土平原的农村,步子有点慢,但仍有润物细无声的微妙,家家户户开始放开手脚,不吃大锅饭,不用粮票肉票,不怕投机倒把,不怕臭老九,想方设法,八仙过海各显身手,看谁过的比谁富裕了。

可惜他们因为孩子还太小。婆婆在郝玉生秦博那年,就不幸去世了,去世的时候刚50多岁。婆婆去世的时候,还有2个小姑子没结婚,老秦大爷那时候已是奔70岁的人了,这些负担无形中就落在了秦牧和郝玉身上。秦牧被家里的事牵绊着根本出不去,就在家里想各种办法维持生活。同时还能兼顾着自己的小家庭和大家庭。

2个妹妹成亲定亲的事,他和郝玉没少操心,还好是女孩,与男方相亲后,家里条件差不多的就定下了,三妹妹嫁给个木工,最小的妹妹嫁给了个司机。他们的小日子也慢慢过起来了。

2个妹妹都出嫁后,家里就老秦大爷一个人了。秦牧作为长子,就主动提出来,让老秦大爷轮流在三个儿子家住,以便养老,一家轮一个月。每月轮到秦牧家,郝玉到吃饭的时候,都总是第一碗饭给公公盛好饭,每天早上煮一个鸡蛋,给公公吃,小孩子刚开始不懂事,抢着吃,郝玉就告诉他们:“爷爷需要好好保养身体,鸡蛋是给爷爷补身体的,你们还小,以后有的吃……”。孩子们一听,也都乖乖听话。再后来,每到饭点,郝玉一喊:“吃饭喽,吃饭喽”。他们都争先恐后的,有的支饭桌,有的搬马扎,有的拿碗筷,也都知道,第一碗饭给爷爷先吃。爷爷在她们家也是住得最舒服的。孩子们也都很喜欢敬重爷爷,爷爷总是那么和蔼可亲,有讲不完的故事给他们听。他们耳濡目染的,看着妈妈孝敬爷爷,后来他们成家了,也都这样教育孩子。

古人常说,“长兄如父”。虽然这个说法,现在已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了。但在当时的老秦家,还真是这回事。秦牧不仅责任心极强,而且还是个热心肠。老秦大爷还有个哥哥,这位哥哥比老秦大爷还老实,好不容易讨个老婆,虽然个头又瘦又小,但也能生养,养活了2个闺女,1个儿子,这儿子叫秦明,其实比秦牧小不了几岁,只是因为长相随了他妈,也是又瘦又矮,在当时,男孩子这样,家庭条件再一贫如洗,找对象可就不好找了,眼瞅着,跟他差不多大的孩子都能打酱油了,他还是光棍一个,别人都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只想着把自己家日子过好了,就行了,没人愿意多管闲事。只有秦牧觉得:“这怎么说,也是不出五服的自家人,不能眼瞅着他打光棍儿,后继无人吧”。于是不忙的时候,他就四处托媒人给介绍,一直也没找到愿意的,眼瞅着秦明都快三十了,这天晚上,有媒人上家来说:“秦牧啊跟你商量个事儿,邻村有2户人家大哥也是贼老实,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也是老大不小了,没讨着媳妇,赶巧了,家里都还有个妹妹,要不咱们两给合计合计,说和说和,问问各家的意思,看能不能给促成三对新人……”。秦牧一听也是个路子,只是不知道堂妹妹是否愿意,他诚恳的跟媒人说:“谢谢您,还惦记着这个事,等我回头问问我家堂妹和大伯他们的想法,我再跟您回话,行吗?”媒人说:“行,那敢情好,我先回去,等你回话,咱们再细聊……”。第二天,秦牧就赶紧上大伯家,问堂妹的意思,刚开始,堂妹有点接受不了:“那怎么行,我好歹也是个高中生呢,没见过那人,怎么能行呢……”?秦牧说:“哥,理解,这不是也是为了你哥吗?而且不强迫你,咱们可以先见见那小伙子,你觉得行,咱们就往下说,觉得不行,咱们就拉倒,行吗……”?堂妹其实心里很佩服秦牧,心想:“大哥当过兵,见过世面,能张罗这事,也是热心肠,也是为了我家好,我见见那人再说吧”。于是,秦牧就跟媒人一起,然后三方都相互见了见面,堂妹见到的那位大哥,人长得白白净净,就是特别老实,特别不爱说话,咋一看上去,就像是反应迟钝似的,但堂妹心里清明,觉得他也不傻,就是老实,就同意了。再说秦明见的这位妹妹,除了牙齿长的与别人特别不一样,其他都还好,刚开始,姑娘不太愿意,但也是为了哥哥能讨到媳妇,就也勉强同意了。就这样,三户小人家就这样组建了。婚后三位新人都善良,勤劳,相互包容,慢慢也就相亲相爱了。都养活了一儿一女。堂妹家儿子后来还考上了大学,拿到毕业通知书的那天,还特意带着老公和孩子来感谢秦牧。秦明也是,养活了2个闺女,一个儿子,儿子现在也是个小包工头了呢。逢年过节,秋收冬藏的时候,秦明总是拿着花生啊,红薯啊,萝卜,白菜……给秦牧家送来。好心总是有好报的。

秦牧就这样,守在家人身边,尽心尽力的把小家庭的日子过好,虽然挣不上大钱,经济不是很宽裕,但一家人朝夕在一起,相亲相爱,相互信任包容,心里踏实,更是天伦之乐,其乐融融,也是一大幸福。

而立之年后的他们,为了更好的生活,一直在寻觅,一直在改变,一直在成长,一直在路上……

秦牧在当地论勤快,脑筋灵活,都是数一数二的,看他后来的从业经历就能看出来,瓦匠,木工,小包工头,收卖木头经纪人,棉花搬运工,卖菜,村支书,修鞋……;

虽然曲折辗转,但每一步他都用心在做,思考如何做的更好,只是吃了不少苦,流了不少汗,受了不少累。为了家庭的责任,虽然他一直在寻找最合适的,最稳当的,最赚钱的,但随着环境的变化,家庭的变化,年龄的增长,他又不得不,因地制宜的采取相应的转型措施。只是这个过程中,他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系统的为自己思考一下,哪些是自己喜欢的,哪些是适合自己的。生活的重担,让他们只能先维持生活,把一家人照顾好才是首位的,其他的慢慢被磨平了。

仔细想来,人生得失并存,重要的是人生经历的过程,每段经历,无论是好的,坏的,都会成为难忘的记忆,都会给人生这幅画,涂上不一样的色彩。

最新章节

相关推荐
  • 出宫当晚被疯批皇帝后悔了
  • 出宫当晚被疯批帝王强取豪夺免费阅读
  • 请别说爱我 宋微夏 薄以宸
  • 重回七零,打脸兼祧两房的老公:
  • 出宫当晚被疯批帝王强取豪夺小说
  • 星辰未眠却爱你林悠然薄斯寒
  • 我欲乘风卿且去结局
  • 领证被爽约七次结局
  • 请别说爱我小说完整版
  • 爱到最后是放手美文
  • 王建强陈娇娇免费阅读
  • 出宫后被疯批君王强取豪夺